【资料分享】外国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欧美文学部分)

【我个人对外国文学是不怎么感兴趣啦~但是当时我们的外国文学老师还是很有讲课激情的!可惜某天早晨他洗漱的时候突然中风鸟~于是让师大的一个研究生小哥来给我们临时代课。这个小哥完全都不管的,上课就跟学生聊天打屁,最后期末考试直接把题目告诉我们让我们回去背ORZ……于是那年的期末考试还满简单的哦~就是下面这套题了——依据的底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2本一套的《外国文学史》,红皮的那个。有些问题书上找不到是从网上找的答案,总之都没问题的啦~大家安心地使用吧~】

外国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简答论述题
1.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2. 《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
约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的‘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提出要当法国社会的“书记”,“完成一部描写19世纪法国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
《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资产阶级早1816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发了横财的大资产阶级,复辟时期经济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财富。《人间喜剧》鲜明地再现了资产阶级上升发展,逐渐替代贵族阶级的整个过程。
第二,《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描写了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企图重整旗鼓,尽力恢复旧日法国社会生活方式。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参与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下逐渐灭亡,或者被暴发户所腐化。在《人间喜剧》中,贵族阶级的败落衰亡和被资产阶级融化的社会现象,得到了充分的、真实的反映。
第三,《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在描绘这部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风俗史时,巴尔扎克一再声称:“小说家自以为是虚构出来的丑史秽行,都在这事实之下。”
此外,《人间喜剧》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其价值堪比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材料。《人家喜剧》也描写到底层人物。尤其塑造了共和主义的英雄克雷斯蒂安。在创作中摆脱自己的政治观点,无疑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的胜利。

3.《高老头》的思想
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高老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①通过拉斯蒂涅向上爬的经历见闻、背景描写,真实反映波旁王朝复辟时资产阶级暴发户对贵族社会的冲击;
②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财富打败封建贵族,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也揭示了如皮安训的诚实个人奋斗之路,表明对社会前途的积极理解。

4. 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的艺术贡献
作为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巴尔扎克提出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美学。这一美学的要点是:第一,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存在多样性,但彼此相连,由此出发,他要求文学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第二,他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再现自然,文学中的真实不等于生活中的真实,需要经过艺术加工,进行选择,从而令人觉得是真实的;他严格遵循真实地再现现实的原则,暴露社会的丑恶和黑暗面对于理想的阐发,他的作品绝大部分以悲剧结尾;第三,艺术必须创造典型,亦即人物要典型化,典型要个性化,通过典型去反映现实;第四,他发展了狄德罗的“美是关系”的观点,看到环境对人物的决定性作用,环境既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又是产生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第五,他不仅是一个严格而缜密的观察家,而且像波德莱尔所说的,是一个热烈的幻想家;他具有“第二视觉”,“生活在持续不断的幻觉中”,一进入写作各种想法便像千军万马纷至沓来;第六,他十分注意滑稽丑怪的人物和社会现象,看到表面与本质之间存在一致和矛盾,也看出其中蕴涵的美学意义。

5. 狄更斯的艺术成就(上卷,P275 ,第3段)
首先,作家的创作采用了极其严格地现实主义手法,地点真实、时间准确、情节细微、事件典型,过去发生的事件和现实审判的场景有机结合。形成了包容过去和现在、原因和结果、暴行和复仇等诸多因素于其中的独特艺术氛围;其次,注意人物的对话,每个人的语言都有特点,特别是将故事讲述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以及法庭上人物的语言有机交织在一起,高超的三重话语同时共鸣的魅力。

6.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分析
小说通过爱玛的悲剧,控诉了恶浊鄙俗的社会。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指出爱玛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爱玛本事一个小资产阶级女子,本性纯洁,但是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把她一步步引向毁灭。修道院违背常情的宗教生活戕害了她稚弱的心灵,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又使她对爱情生活充满虚妄的遐想。待她走进社会以后,狭隘闭塞、单调沉闷的外省环境和缺乏精神生活的家庭,不能满足她感情生活的要求,而淫靡享乐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腐蚀了她的心灵,使她对上流社会腐化堕落的生活悠然神往。终于在罗道耳弗的引诱下,走上了堕落神往道路。作者在小说中不但写出了爱玛堕落和毁灭的社会原因,而且分析了它的物质基础。罗道耳弗和赖昂对爱玛的背叛,不只是由于他们的堕落生活态度,而且是对金钱、地位的利己主义计较的后果。作者在小说中每写爱玛的一次爱情生活,就调转笔锋写一次高利贷者的钻营行径,以此强调了爱玛悲剧的物质原因。小说通过爱玛的悲剧既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罪恶,又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堕落。作者认为爱玛的悲剧带有普遍性。

7. 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原因
从内在原因来说,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 从历史的观点看,苔丝的命运代表着英国南部农村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苔丝从养鸡到农场中的的苦难历程,典型地代表着整个农民阶级向攻人阶级转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遭到的悲剧性命运。作者指出,苔丝的悲剧是由资产阶级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李益和承认其压迫人民的权利为前提的,是为巩固其反动统治服务的。苔丝被判处死刑证明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反动性,表明下层阶级的小人物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哈代在小说中清楚地揭示出造成苔丝悲剧的社会根源,指出她是被资产阶级的制度毁灭的,从而把他的悲剧上升到了为广大劳动人民要求人权和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揭露和控诉的高度。
从外在原因来看,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失身,本是一个受害者,但她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因此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构成了苔丝悲剧的外在原因。

8. 奥涅金的形象分析
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受到西欧民主思想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品格气质远远高于周围贵族子弟。但没有明确主张和社会理想,在令人窒迫的社会现实中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得了“俄国人的忧郁病”,对于生活极端冷漠、愤世嫉俗、痛恨腐朽社会并希望改变现状,但不可能与其决裂,所以他不会正面反抗,只会消极逃避。
其矛盾性在于:与达吉雅娜的爱情表现了他对纯朴真爱的不理解、自我优越感和精神空虚、与连斯基决斗表现他无力反抗上流社会的陋习,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9. 安娜·卡列宁那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宁那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他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安娜最初的内心冲突,来自于她对生活的狂热渴望,来自于她对人与人之家纯真关系的追求,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的厌恶。她的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不屈从于她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地追求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然而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南的性格与命运是悲剧性的。她一方面不顾一切地力图包围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呀,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他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安娜无法在这个虚伪冷酷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用生命向那个最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安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由那个最恶的社会造成的。

1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
① 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② 突出的表现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在艺术特征上:
① 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② 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借助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走表层走向深层,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③ 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美,“发掘恶中之美”。但是有些作家对人性和人类前途的认识是悲观主义的,他们热衷于表现丑,而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④ 热忠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有些作家的创作形式具有形式主义倾向。现代注意对形式技巧的探索与追求,使文学的表现方法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但是一些作家刻意追求新奇,把文学原有的最基本的标准和特性也抛在一边,这种走极端的标新立异,不能认为是严肃而负责任的。

11. 《荒原》的主题思想
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使人的忧虑和绝望,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西方人精神衰败的象征。诗中那座“飘渺的城市”伦敦,正是西方现代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人们没有信仰,没有希望,醉生梦死,放纵情欲,犹如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诗人在此触及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索解的困惑迷题。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2 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12. 卡夫卡《变形记》里格利高尔的形象分析
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奥地利存在主义小说家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这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人的悲哀,这种荒诞是悲哀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着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小说在写了人变成甲虫之后,又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的格里高尔被遗弃的境遇和那悲哀凄苦的心灵世界,这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西方现代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因为无法沟通而造成的孤独、冷漠 与悲凉。格里高尔的变形折射了西方现代人在另一层面上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独,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是为异类的异化状态。

13. 如何看待《等待戈多》的主题
作品揭示的是“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这种对作品的解读,准确把握住了作者对现代西方人生存状况的揭示。它是我们看到了现代西方人在自我迷失后的痛苦绝望的心理,以及无望的挣扎与呼求。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萧条和残酷的战争,给西方人带来了道德沦丧、信仰危机、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一种普遍的危机感、无助感。西方人的荒诞一时正是产生于这种对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幻想破灭之后所带来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和信仰危机之中。《等待戈多》所表现的正是西方人的信仰破灭之后的尴尬处境与无助感、荒诞感和迷惘感。

名词解释:
1. 拜伦式英雄:他是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拜伦笔下的叛逆者形象,他们高傲、孤独、忧郁、反抗旧的一切,但没有确实的政治方向,参加人民革命运动却又摆脱不了贵族的偏见,这类形象有《东文叙事诗集》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哈洛尔德等。

2. 多余人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优秀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受进步思想影响,不满现实,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他们也瞧不起人民,不能与人民结合,他们长于语言短于行动,因此,成为既不靠拢贵族又不走向人民的社会的多余人。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每一个“多余人”形象。

3. 俄国自然派:俄国自然派指的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流派。果戈理是这一流派的创始者。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农奴制改革方法和途径上意见分歧,演变成互相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自由派。

4. 复调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因此他的创作难以纳入某种框子,并且,不服从我们从文学史方面习惯加给欧洲小说各种现象上的任何模式。他作品里出现了一种主人公,处理这人的声音同普通小说中处理作者本人的声音采用一样的方法。主人公对自己、对世界的议论,同一般的作者议论,具有同样的分量和价值。主人公的话不是作为刻画性格的手段之一,而附属于客体性的主人公形象,可却也不是作者声音的传声筒。在作品的结构中,主人公议论具有特殊的独立性;它似乎与作者议论平起平坐,并以特别的方式同作者议论结合起来,同其他主人公同样具有十足价值的声音结合起来。

5. 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特指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创作中心理描写的艺术特征。托尔斯泰的创作一向以精湛的心理分析著称,他在塑造人物时善于细致的描绘人物隐密的心理矛盾冲突,注意揭示人物心理发展的复杂过程,而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世界文学中心理描写的典范之一。

6.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根据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作符合实际的描写。泰纳主张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释文艺现象,研究文艺发展的历史。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应当用类似的方法予以研究,对所有的文学流派都应一视同仁,客观对待。左拉把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归纳为:“生活的正确的重现,排除一切小说性的成份”,并且“不能出现伟大的人物形象”。小说《日尔米尼·拉赛德》的问世,标志着自然主义真正的开端。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唯美主义的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小说《道林格尔的画像》是他的代表作。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代表作家有: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S·艾略特

7. 海明威硬汉子形象, 冰山风格,冰山理论,战后迷惘的一代
 硬汉子形象:“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冰山风格:冰山风格体现在结构上:即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战后迷惘的一代: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二十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8.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小说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

9. 《百年孤独》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

10. 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戏剧、黑色幽默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奥地利的卡夫卡,小说的代表《城堡》、《变形记》。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超现实主义:
2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
他们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在内容上为了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他们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自动写作法”来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东《娜佳》、阿拉贡《巴黎的乡下人》、艾吕雅诗歌《和平咏》、《溺水者》、苏波。

后现代主义文学: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後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後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後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彻底的反传统,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在文体上,惯用矛盾、交替、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短路、反体裁、话语膨胀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
“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法国萨特、法国加缪、波伏瓦、梅勒。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代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得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2、冯纳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1963,博克侬、麦克凯布)
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11.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
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
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1 Comments
都厅之下 2009/12/02
| |

居然这么多法国文学……情何以堪啊囧……
and我也bus留言困难了,每天只有十分钟可以留言,其他时候绝对都发不出去……
所以,开辟新天地去了,
http://desperatelove.cn/blog/
起码今年一年请更换友链吧囧!and你忙完了我们可以商量下RP小论坛的事~绝对比乐趣稳定的说……
博主 对 都厅之下 的回复: 2009-12-02 13:24:13
新博客很不错啊,哪里的托管商?

等忙完了再好好开辟新天地吧TAT

宝宝
fatboy